本着“惟学、惟人、求强、求精”的校训,学校高度重视医学人文的教学与研究,2007年学校人文学院设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,这成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研究的萌芽。2005年,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,2010年,学校成立健康养生研究所。2011年,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,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。2012年9月,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,整合心理咨询中心、健康养生研究所的资源,正式成立校级“医学人文研究中心”,“医学人文研究中心”聚集了一批有志于医学人文教育、中医药文化、医学伦理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和教师,负责全校医学人文的研究与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。依托教育部“双惟模式——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”,进一步推动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发展。
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。50多年来,特别是自从2008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独立设置以来,学校弘扬“惟学、惟人、求强、求精”的校训,高度重视医学人文的教学与研究,2007年人文学院设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,这成为医学人文研究中心的萌芽。2005年,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,2010年,学校成立健康养生研究所。2011年,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,医学人文作为其一个研究方向进行重点建设,此时,医学人文研究中心的设立已具规划和蓝图。在前期的培育基础上,整合心理咨询中心、健康养生研究所的资源,2012年9月,正式成立校级“医学人文研究中心”。在“医学人文研究中心”周围聚集了一批有志于医学人文教育、中医药文化、医学伦理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和教师。2013年,在实现学校“更名大学”与取得“博士学位授权点”的两大阶段性目标后,学校领导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办学特色,大力支持学校申报“医学人文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。
研究基础
本中心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,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,依托我校医学与药学学科的特色,在医学人文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,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。
从科研队伍看,该中心拥有专职研究人员 15人,其中教授 5人,副教授7人,博士6人,硕士7 人;兼职研究人员12人,其中教授 8人,副教授 3人,博士 2人,硕士 7人。团队成员中有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,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。多数成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、哲学、医学、教育学、历史学中的两个学历背景,并且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有自己的创见,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团队。
从研究平台看,我校在全省率先建立了“医学人文”校级研究基地,并与“中医心理学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、“公共管理”省级重点学科、“应用心理学”、“马克思主义理论”等校级重点学科相结合,与心理咨询中心、健康养生研究所合作,同时,还拥有一批实践平台。拥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,图书室藏有图书资料和杂志一万多册。本中心有电脑20多台。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搭建了良好平台。
从研究成果看,通过整合师资队伍、凝练学术方向、加强学术研究、凸显学校特色,我们已经形成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优势,特别是在医学人文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。近3年来,共主持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30多项,人均年科研经费1.3万元,出版著作9部,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四十篇。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奖励。特别是我校的双惟实践班,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2012年我校研究成果“先进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德育新模式——江西中医学院双惟实践班”荣获全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,这是江西省唯一获得该成果一等奖的高校。所有这些研究成果,不仅对我校提升办学质量、加强学科建设、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,而且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咨询服务,为我省“发展升级、小康提速、绿色崛起、实干兴赣”提供了思想、文化和智力支持。
本中心的研究方向为:医学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;中医药文化研究;医学人文教育研究。
申请研究基地 机构名称 |
医学人文研究中心 |
英文名称 |
Research Center for Medical Humanities |
隶属学科门类 |
交叉学科/综合研究 |
隶属二级学科(或相关一级学科) |
中医学 |
隶属三级学科(或相关一级学科) |
马克思主义理论 |
相关三级学科(或相关一级学科) |
哲学 |
组成类型 |
独立设置的研究中心 |
研究活动类型 |
综合研究 |
成立时间 |
2005年(心理咨询中心)2010年(健康养生研究所) |
重新组建时间 |
2012年9月 |
子机构名称 |
负责人 |
职称 |
三级学科学术特长 |
医学伦理思想研究室 |
罗春洪 |
副教授 |
道德伦理研究 |
中医药文化研究室 |
彭贵珍 |
副教授 |
中医药文化研究 |
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室 |
彭恩胜 |
副教授 |
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|
|
|
|
|
|
|
|